(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王椰)12月26日下午,湖文读书会第二十三期在图书馆二楼德园举行,学校副校长秦军荣以“也学牡丹开”为主题作经典导读分享。校长张彦铎出席读书会。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副院长王翔主持。
本期分享主题源自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整首诗通俗易懂,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感悟经典环节,秦军荣剖析了诗句蕴含的丰富内涵。第一层内涵为“在逆境中自强,于绽放中奉献”。牡丹的生存环境温暖干燥,苔的生存环境多为森林、岩石、沙漠甚至极地,条件恶劣。苔在逆境中不仅顽强生长,而且蓬勃向上,充满活力与韧劲;第二层内涵为“在自量中自信,于自强中奉献”。自量即审视自我、认识自我。苔与牡丹相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繁殖力,虽外在微小朴实,但功能多样,以顽强的姿态绽放,凭借自身内在的功能和外在的美丽,奉献自己,超越自我,展现出自信和自强的品质,完善自己的绽放之路。秦军荣以人观苔藓的视角切入,剖析诗歌中苔藓的人化品格;从苔藓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功能出发,剖析诗歌中苔藓的精神属性,她表示,苔与牡丹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视为普通与优秀的象征,大家应该发现并学习苔的自强、自信,让平凡的生命之花像牡丹一样楚楚盛开。
在践行经典环节,秦军荣强调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秦军荣分享了北大保安张俊成的励志故事,讲述了学校大一新生周忠淇的事迹,鼓励师生学习践行“苔”的“自量、自信、自强、奉献”精神,鼓励大家正确审视自身、保持自信状态、勇于克服困难,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在经典研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苔为什么要学牡丹?”“我们应向苔学习什么?”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数统学院解国棋同学认为“学”不仅是一种意识,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向优秀的人学习,通过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努力,才能迎来自我的绽放。
数统学院黄路明同学认为,苔即便身处人迹罕至之处,也不怨天尤人,苔坚信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因渺小而自卑,自信自强,大家要学习苔的精神,让平凡的生命如牡丹般楚楚盛开。
土建学院曹林晓同学认为,苔花学习牡丹,象征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源于生命本能的绽放渴望,这是生命活力与价值的展现,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数统学院宋金柱同学认为,苔学习牡丹是源于对自我的认同,以及对所热爱事物的坚守,要坚持专注深耕自己的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执行院长朱运海阐述了对《苔》这首诗所蕴含的文学艺术形式的直观感受,指出《苔》以艺术的视角铺陈平凡生活,巧妙地将生活琐事融入其中,赋予了生活别样的趣味;《苔》让大家意识到个体差异,不必艳羡牡丹的娇艳,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为自己盛开;要向苔学习,不为外界环境干扰,勇于追梦,敢于圆梦。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礼刚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价值,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应妄自菲薄;要发扬拼搏精神,勇敢追求梦想,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王翔在发言中分享了对《苔》的两层认识,一是苔的表面意向,突出了苔的坚韧与自信;二是苔的精神象征,即“平凡中的伟大”,出身寒微却心怀大梦,勇敢追求。他希望青年学生要珍惜当下,勇敢追梦,保持自信,坚定信念,尊重生命,感恩生活。
校长张彦铎结合自身丰富的学习工作经历,分享了感悟。他表示,今天的分享主题和校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他鼓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学生要潜心向学,希望师生在淡泊中摒弃喧嚣浮躁,筑牢根基,在宁静里树立长远志向,笃行致远。
在诵读经典环节,与会师生在秦军荣的领读下,齐诵诗句《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张彦铎为本次主讲嘉宾颁发了感谢状。
本次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孔明书院)、学生工作部·学工处、团委联合举办,学校“25+高校经典研读共同体”2024年度经典研读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
审核:朱运海
责编:胡磊 王礼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