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
  • English
Cinque Terre
Cinque Terre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淡泊微言】淡泊修秉性 美育化新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4 阅读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育思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加强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需要,没有高质量的美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以美育心修养心灵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美学观点和境界,深刻的影响这个人和这个民族的性情和灵魂,鲜明的标示着这个人和这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一个时代的审美选择也代表着这个时代的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美育通过后天的熏陶引导,感发人、激励人和升华人,使人心胸广阔,朝气蓬勃,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要培养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生热爱生命、尊敬师长、拥抱大自然、涵养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美促教涵养人格美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新美育时代具有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特点。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实现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美术技能与思想情感相互渗透、教学与学工相互协同的全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要坚持挖掘美育的价值、发挥美育的力量,积极构建以美育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把美育贯穿全校育人活动,培育鲜明的校园艺术特色,从全面向、全覆盖的艺术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生社团,多元化、多样态的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和完善美育的实践与经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以美育美养行为美知易行难,行胜于言。我们要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丰厚土壤,不断拓宽审美视野,拓展审美空间,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扎根生活、了解生活、了解艺术,走向创造性和诗意心灵生发的现场,身临其境地感知文化魅力。在课程目标、文化生态、审美力以及场景空间等一切教育环节中创造美,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立美育人,向美而行”的健康生态。引领新时代青年在美育实践中感受文化的脉络,追求文化的创造,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大好山河、热爱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以美育人激发创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以美育人,要更加注重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艺术底蕴,彰显湖文学生时代风采,激励学生向学向上向善。开展大学生艺术节,举办“树人杯”艺术大赛,通过书法,用无色之笔绘灿烂图画,用无声之墨谱写绚丽乐章;运用镜头,在光影交汇中,留住美好的事物,用心发现身边的美丽;开展“我爱我家·最美寝室”共建大赛,充分发挥师生想象力营造互助互爱、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寝室氛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要让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青年学生在“新旧合冶,殊途同归”的思想碰撞中,在科学、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中启迪智慧。

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秉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校训精神,以美育化时代新人,让青年学子在美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点亮人生,全面开创学校美育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世界是多彩的,让我们与美相伴;

人生是漫长的,让我们向美而行!


(供稿:学工部、团委)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学校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政编码:441053

电  话:(+86-0710)3590876   3591876(传真)

接待/接访电话:0710-3593296(24小时)

版权所有:球速体育

备       案:鄂ICP备1700235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64号

维护制作: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