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以不懈的奋斗之姿、昂扬的拼搏力量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为全面总结反映2022年学校事业发展成就,校园网特推出“回望2022”系列报道,展示各单位各部门2022年工作实绩,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奋斗激情,为实现“圆梦‘创大’、逐梦博点”两大跨越、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汇聚奋斗力量。
2022年是实现学校“圆梦‘创大’、逐梦博点”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年。过去的一年,学校人事人才工作全面贯彻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学校二次党代会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各项工作服务中心大局。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服务好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面向实现更名大学目标,瞄准战略需求引育人才
过去的一年,学校坚持战略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克服疫情带来的诸多不便,创新引育模式,改革评价方法,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夯实科技和人才力量。
创新引才方式。通过猎头服务、直播带岗、社群招聘等新型招聘方式,有效解决人才信息来源不足的问题。通过线上业务初试、线下交流复核相结合的面试方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人才质量。通过全年努力,超额完成年度引才任务,引进第二层次人才超过40%,人才引进工作实现了“质量为重 兼顾数量”的目标。
注重靶向引才。为突破学校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特殊人才引进政策》。聚焦学科方向、学术经历和业务能力,围绕交通特色,关注国际视野,精准引进善于统筹协调、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领军人才,发现了一批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青年才俊。全职引进国家奖获得者任学科带头人,引进交通相关学科博士6人,引进海归博士6人,其中2名毕业于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报)前50名院校。
注重精准育才。筑牢人才金字塔,做高塔尖、做牢塔身、做实塔基。遴选20余名优秀博士申报各类人才工程项目,依托优势学科持续培育省级人才项目。深入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鼓励教师通过外出研修,“访名校,从名师,做大学问”。培育“种子教师”,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专项培训、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等各类培训项目,有效促进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推动产业链人才链互融互促
过去的一年,学校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将新进人才“送出去”,企业专家“请进来”,促进人才双聘共享。
合作双聘送出去。通过市委市政府政策牵引,积极对接知名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引才新模式,校企“双聘博士”取得了突破。新进人才“既是高校人,又是企业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千方百计请进来。通过广泛设置产业教授和外聘教师岗位,吸引一批知名企业(行业)专家来校任教,持续成功遴选推荐湖北省产业教授,深化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更好的推进产学研合作。
面向人才队伍发展需求,深化改革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过去的一年,坚持以德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岗相适,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思政工作,持续推进评聘融合,完善岗位管理,引导各类人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坚持师德考核评价第一标准,从严惩处师德失范行为人,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做到学习教育全覆盖。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组织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和经验交流会、教师思想状况调查等形式,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思政工作。组织开展省级“寻找荆楚好老师”、“湖北名师工作室”、全国“最美教师”推荐申报及师德先进的遴选表彰工作,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抓岗位管理凝心聚力促发展。修订完善岗位管理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开展了年度教师岗位核定和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用工作,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了岗位等级;组织开展非教学人员聘期考核工作,平稳有序完成第二轮非教学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全校近500名非教学人员通过双向选择竞聘上岗。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职称评审政策,推进评聘深度融合,近10名优秀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效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面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人才服务全方位保障体系
过去的一年,学校坚持人民至上,办好民生民事,将学校人才全面纳入襄阳市人才新政保障范畴,加大薪酬和社会保障经费投入,全力推进养老保险参保工作,暖了民心、解了民忧,增强了教职工获得感、幸福感。
加大人员经费投入。研究制定《二级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加强对二级分配的指导。调整单列绩效发放和离休人员离休补贴发放标准,完成年度绩效工资总量报批,及时兑现岗位晋升人员待遇,全年学校人员经费投入增加约3000万元。
实现成建制参保。全力推进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完成了学校1400多“中人”养老保险参保审核经办工作,实现“中人”“老人”成建制首次参保,退休职工养老金达到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水平。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成功推进学校人才纳入襄阳市人才新政保障范畴,构建“学校+城市”全方位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学校的周转房问题、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妥善解决。通过新政策体系有效运转,全年协调50名教师入住襄阳市人才公寓和24名博士子女入学,人才保障服务越来越好。
力量源于团结,奋斗创造奇迹。2023年,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找准做好人才工作的“发力点”,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在培养、引进、用好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让球速体育“千里马”竞相奔腾,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供稿:人事处•人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