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全校师生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校园网开设“喜迎二十大”专栏,充分展示学校各单位各部门以优异工作成绩、昂扬精神风貌喜迎二十大的实际行动,不断激发学校师生喜迎盛会、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汇聚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磅礴力量,奋楫扬帆“圆梦‘创大’、逐梦博点”新征程。
近年来,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秉承“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的服务发展理念,从襄阳市重点产业布局出发,着眼于服务“襄十随神”城市群乃至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经济社会需求,促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坚持制度创新 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格局
学校陆续出台《球速体育全面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球速体育服务襄阳乡村振兴战略“双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球速体育对接“四业”行动方案》《球速体育关于进一步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球速体育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施细则》等文件,对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实施围绕地方骨干产业集群塑造学科特色优势、深化校企科技合作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才服务地方符合度、聚焦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人才资源供给水平、深化就业指导帮扶提高人才服务契合度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服务地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绩,服务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构建形成全面服务地方发展新格局。
实施专项行动 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需求
学校以“双百行动计划”为切入点,聚焦襄阳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122个襄阳经济社会调查“111行动计划”“智库决策咨询专项”“自贸区建设与发展专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科技助力襄阳经济”等项目,以及襄阳市村庄建设指引规划编制专项行动等科技服务工作,紧密围绕襄阳基层一线建设发展需求,广泛深入地组织700多位教师、1000多名学生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创新出“蹲点式”“订单式”“推介式”等服务新模式,不断挖掘合作深度,拓展合作广度,服务襄阳企业、单位762家,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28个,创造服务成果1552项,为襄阳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成为襄阳市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
打造创新团队 集智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学校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打造“校内外资源充分融通、多学科深度创新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目标,先后立项建设了四种类型、17支科技创新团队,主动为襄阳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努力帮助企业实现技术进步。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吴华伟博士团队,服务东风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10余项技术攻关。团队围绕商用车及部件的安全监控和高效生产,形成的“商用车辅助驾驶网联预警关键技术”、“中重商用车模块化多功能智能仪表平台”“盘式转向节绿色锻造技术”等自应用以来,已为企业创造数亿的产值。
机械工程学院李波博士团队,服务美利信、湖北泰和电气等企业,研制了数控机床多功能夹具、双向联动摇摆机、车床装卸料装置、五轴多功能机械手等多款产品,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食品·化工学院汤尚文、豁银强教授团队,服务襄阳孔明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襄阳农博源农业有限公司、襄阳卧龙山药专业合作社、湖北葛百岁葛业有限公司,以山药、小麦、葛根等淀粉基农产品为原料,开发出山药酒、凝胶豆腐、速溶葛粉、鲜湿面等系列产品,申报6项发明专利,建成示范性生产线一条,帮助企业新增产值2000余万元。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梁桂杰、李望南博士团队,服务襄阳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进行柔性电子薄膜,石墨烯防腐涂料等产品的创新开发,并攻克从材料制备到连续化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实现了柔性相变薄膜,石墨烯防腐涂料等产品批产,帮助企业新增产值3000余万元。此外该团队还定期为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加强了企业研发力量,现已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协助企业获批202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积极建言资政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聚焦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课题,组织经济、管理、旅游、历史、文学等多学科力量开展专题化、前瞻性、探索式、跨学科研究,组建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汉江文化研究中心、区域语言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等一批服务导向明确、研究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平台,不断提升建言资政能力水平,取得一批高质量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中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研究”“疫情防治中襄阳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检视与思考”“襄阳人口结构问题研究”等一批智库成果获得国务院扶贫办、省市部门采纳应用,为上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高价值参考。“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实证探讨”“资本市场服务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调研报告”“襄阳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等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学校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在评估验收中获评“优秀”等级。
不断优化的科研管理制度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生态,一支支科技创新团队深入一线,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近5年,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861项,到账科研经费1.87 亿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82篇,出版专著200余部;与企业联合申报并荣获省科学技术奖12项;获批发明专利299件,实用新型专利348件,软件著作权262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74件,每年实现转化到账金额翻一番;获领导肯定性批示或政府部门采纳的决策咨询报告60余篇。
当前,襄阳市正在奋力打造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学校将抢抓机遇,着力汇聚校内外资源优势,完善校内外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创造潜力,促进学校人才链、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需求链紧密对接,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地方成效更大彰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形成显著成效和社会影响,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和科技支撑,以实际行动献礼党的二十大。
供稿:科技处 魏继业
审核:吴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