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浓厚校园读书氛围,打造校园读书文化品牌,校园网开设读书专栏“观略”。《魏略》记载,“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略,是对校训的诠释,对隆中精神的传承。欢迎大家传授读书经验、交流读书心得、探讨读书方法、分享读书故事,一起从读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每年的4月23日,我们都会迎来一个特殊的日子,那就是“世界读书日”。受学校党委宣传部之邀,向同学们做一期分享。仔细思量,我想,就和年轻的你们聊聊,我和伴我成长的书籍之间的故事吧!
上小学的时候,最让我入迷的就是“小人书”,《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都是孩子们的心仪之选。至今,我还记得和大人们软磨硬泡,一定要买童话书时的场景。再长大一些,这些童话书就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大“胃口”了。我开始慢慢将目光转向家里的书房,那里有一本本没有图画,很厚、名字也很怪的书,《牛虻》《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呐喊》《彷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叫《人到中年》的书,翻看第一页,我便被书中的情结深深地吸引,深夜品读。说来好笑,那时十来岁的我,就已经能体会到书中人物的甘苦。读到动情处,还会伏案大哭。
等到上中学的时候,我开始接触文言文,便又对家里的古籍有了兴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号称文言文故事会,其中卖油郎、珍珠衫的故事,至今仍有印象。再后来,也开始读《红楼梦》,遗憾的是只分章选读,并未全部阅览。最喜欢看、受影响最深的是一套注释版的《资治通鉴》,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典故和英雄人物,胡服骑射、韩信点兵、文景之治、昭君出塞、文成和亲……这一时期,我所读的书或是大人推荐,或是家中收藏,一定程度上,阅读是受限的。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阅读就不再局限于家中书房。当我第一次进入学校图书馆,看到一列列整齐划一的图书时,便被那里深深地吸引。除了图书馆,学校的周边也会有很多小书店,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会有时下最流行的小说,我也当然要恶补下张爱玲、萧红、安妮宝贝的作品,也看了我在高中时最想看但又没法看的《花季雨季》。这一时期,印象最深的还是池莉的作品。因为从北方来到湖北求学,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所以我会选择一些本土作家的作品读,从书中体味这一方水土的人生百态。再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又迷恋上了诗歌文集,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一个也不能少。“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美,难道不是吗?这段时间的阅读,我称之为“自由读”时期,我不用考虑任何目的性,仅从个人喜好出发进行阅读。
决定考研升学,以及后来硕士、博士、博士后,连续8年半的时间,我也仍然在读书,但这时读书再也没有那般浪漫气息,我开始品尝书中的“苦”。开始专业学习后,深感知识欠缺,便开始阅读大量学术专著。伦理学、社会学、企业伦理学、企业管理、品牌管理、社会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累积下来已经远超过百本,正是这样的积累,让我跨越一座座山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参加工作后,阅读的习惯也一直没有改变,而这种阅读又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通过教学设计,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也能懂。有时候,在不同学科之间来回转换,确实常常让人感觉疲惫。但人身上的责任感却不能让你轻易放下,而是选择一条看起来不那么容易的路继续自我挑战。这段时间的阅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我称之为“目的性”阅读时期。
回顾我的读书历程,“自由读”让我内心丰盈、明辨是非,“目的读”让我累积知识、聚集能量。总结起来,从最开始的“自由读”到现在的“目的读”,我仍觉有两个遗憾,一个是能够“自由读”时,书读得太少;一个是现在“目的读”时,书又读得太快,来不及细品。今天,作为你们的老师、大朋友,希望年轻的你们能够捧起书本多多开卷,细细品读。因为,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却可以通过读书决定自己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并且能够通过“知识链”改变“食物链”。读书可以让你获得千千万万种可能,而最终你读过的书,会成为你的气质和风骨!
(作者:政法学院副教授 刘英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