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浓厚校园读书氛围,打造校园读书文化品牌,校园网开设读书专栏“观略”。《魏略》记载,“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略,是对校训的诠释,对隆中精神的传承。欢迎大家传授读书经验、交流读书心得、探讨读书方法、分享读书故事,一起从读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这种文体与“诗人”“诗歌”“歌诗”这些诗学范畴都是由中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奠定原型和基础的。从汉代开始,《诗经》就被列入儒家的经典,无论是儒家的“五经”,还是儒家的“六经”(又称“六艺”),抑或是儒家的“十三经”,都收入了《诗经》,《诗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中唯一一部诗歌总集,由此可见《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圣地位。
《诗经》在先秦通称为《诗》,或称“诗三百”,到西汉才出现《诗经》之名。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小雅”中的笙诗6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不算在内。《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是在公元前6世纪。
《诗经》的流传时间很早,春秋时代部分诗篇已广为流传,特别是外交场合,往往赋诗言志,《诗经》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工具成为贵族士大夫所必须掌握的“沙龙”语言。《论语·子路》记孔子的话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认为《诗经》不但要读得熟,而且在外交场合要善于灵活运用。《荀子·大略》中说:“善为《诗》者不说。”这就是说善于用《诗》的人,可以省却语言的表达,《诗》几乎代替了语言,这在春秋时代似乎是一个事实。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春秋末期,《诗经》成了当时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教科书。孔子很重视《诗经》,他谆谆告诫自己的弟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眼里,《诗经》简直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
到了战国时代,《诗经》已经成为儒家学派尊崇的典籍,如孟子、荀子都惯于引《诗》作为立论的依据。私家著述引《诗》以论述哲学、政治、道德命题,成为当时普遍现象。《诗》成了诸子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成了众人心目中的神圣经典。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这本是按音乐标准分类的。《诗经》各篇最初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司马迁也说,孔子曾弦歌三百五篇。《诗经》原来都是乐歌,《诗经》的诗原来都是配乐的歌词,所以风、雅、颂三类应是以音乐为标准区分的,它们原来都是音乐曲调的名称。
“十五国风”共160首,其中《周南》11首、《召南》14首、《邶风》19首、《鄘风》10首、《卫风》10首、《王风》10首、《郑风》21首、《齐风》11首、《魏风》7首、《唐风》12首、《秦风》10首、《陈风》10首、《桧风》4首、《曹风》4首、《豳风》7首。“十五国风”的“国”是地区、方域的意思。“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分作《大雅》《小雅》,合称“二雅”。《大雅》《小雅》亦称《大夏》《小夏》。《雅》105首,其中《大雅》31首,《小雅》74首。另《小雅》中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首笙诗,有目无辞,不算在74首之内。《大雅》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中,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分作《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颂》40首,其中《周颂》31首,《鲁颂》4首,《商颂》5首。《周颂》是西周初期的作品。《鲁颂》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的作品。《商颂》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商颂》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那》《烈祖》《玄鸟》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明显是祭歌;《长发》《殷武》主要写商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合称“三家诗”)武帝时已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晚出,未得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属于古文经学。其余三家则属于今文经学。自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诗亡,仅存《韩诗外传》六卷,独毛诗得以流行于世。
汉代和宋代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两个重要时期,被后人称为“汉学”和“宋学”。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都爱以礼教说诗。宋代朱熹《诗集传》二十卷是宋代研究《诗经》成就较高的一部著作。
清代乾嘉以来,发展了汉儒的训诂方法,树起了“汉学”的旗帜。清代学者凭着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深厚功力,在解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姚际恒《诗经通论》十八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一卷、陈奂《诗毛氏传疏》三十卷、方玉润《诗经原始》十八卷等,都是较有价值的著作。同时,由于辑佚之风兴起,对“三家诗”的辑佚整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是较完备的一种。
《诗经》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双重经典,《诗经》研究既是传统经学,也是文学研究的重镇。现当代学者,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排除汉、宋门户之见,进一步从文学、史学、社会学等角度阐发诗义,许多学者运用近代科学方法,将《诗经》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当代我们学习《诗经》,可以进行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诗经》可诵,我们可以用口头语言来朗诵《诗经》;
《诗经》可吹,我们可以用吹奏乐器吹奏《诗经》;
《诗经》可拉,我们可以用拉弦乐器演奏《诗经》;
《诗经》可弹,我们可以用弹拨乐器弹奏《诗经》;
《诗经》可唱,我们可以用动听歌喉演唱《诗经》;
《诗经》可舞,我们可以用优美舞姿表演《诗经》;
《诗经》可绘,我们可以用绚丽画面描绘《诗经》。
让《诗经》成为超文本,才能使其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多种艺术形式,才能使其更为广泛传播!
(作者: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宋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常务理事,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