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愿景、发展战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精神,宣传部会同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在校园网开设“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栏目,阐述二级学院“十四五”期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等方面的系统谋划、具体举措与实施方案。今天刊发对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马永刚的访谈。
记 者:马书记您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唐峻所作的报告从10个方面回顾了学校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客观真实,催人奋进。请您简要介绍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在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突出成绩。
马永刚:土建学院在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
人才培养扎实有效。新增工程造价、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先后取得建筑学和工程造价专业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土木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双证通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受到中国教育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形成了交通土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第六名好成绩。
学科建设取得突破。作为主干学科联合申报交通工程专业硕士点成功获批;联合申报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湖北省级重点学科群获批;获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创新团队1个。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高水平论文89篇;发明专利18件,其中发明专利发明专利转化3件;襄阳市科技局支持重大项目1项;科研经费1400多万元。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新增教授2人,副教授2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58%,职称结构渐趋合理;引进(培养)博士17人,博士占比从2014年的6%增长到到41%;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院立足襄阳市建筑施工领域行业企业,与襄阳市市政集团、襄阳市路桥集团、中铁十一局、中化六建等深度合作,在项目申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进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襄州峪山镇镇域规划、程河镇新农村村庄设计等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为南漳县古村落保护及申遗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受到央视新闻持续报到。
记 者:在建设新工科背景下,请问学院如何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马永刚:土木工程和建筑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第二届党代会的号召,聚焦学校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目标,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高质量培养交通土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为学校“圆满创大、逐梦博点”做好支撑。
一是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依托,深化注重执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深化项目实训式教学改革,打造项目实训式教学特色和注重执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总结凝练教学改革成果,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土木工程专业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一流专业。
二是以培养交通土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为目标,加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建设,推进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向交通土建和智能建造方向改革转型,为交通土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各类人才。
三是开展课程建设。学院持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支持教师和课程团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一流课程,争取“十四五”期间再增加2-3门省级一流课程。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土木类、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比重也较大,学院注重执业能力培养,也必然要注重实践教学,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争取“十四五”期间获得省级示范实习基地或实验教学中心1项。
五是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继续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十三五”期间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继续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争取获得球速体育的国家级竞赛奖项。
记 者:请问学院如何在专业学科建设上支撑学校“交通特色”?
马永刚:我院在建的道路工程学科,是交通运输工程的二级学科,主要开展路面结构合理性和材料性能研究、公路工程病害分析与防治、路基与路面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公路工程环保和景观设计、公路工程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学科方向正是“交通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围绕交通特色,我院将持续开展以下基础研究工作。
加强绿色建筑材料技术研究。包括固废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建筑材料服役性能评估数字化技术、环保型道路材料的环境适应性评价监测技术等领域。
加强交通土建设施功能型建造与数字化研究。主要聚焦功能型道路建造、路面信息数字化处理、桥隧工程自动化监控与检测等。
推进防灾减灾新理论与防护技术研究。着力于智能岩石动力学理论、道路边坡的安全监测与防护、超高层建筑现代抗震设计理念等研究。
记 者:请问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马永刚:以“交通特色”为引领,在襄阳市交通领域基础建设上持续发力,为地方交通基础建设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主动对接襄阳交通领域行业企业如路桥集团、中铁十一局、公路局、中交二航局等,深度参与他们在建的交通项目并积极为其提供人才与技术服务。
致力于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为美丽襄阳建设提供支持。襄阳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磷石膏再生资源转化利用等都是美丽襄阳建设的技术难题。我院将积极组建教授博士团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为襄阳乡村规划布局设计、乡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等提供专业帮助。充分发挥建筑学专业优势,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为农村镇域布局规划、宅基地测量、民居设计、古村落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帮扶。
积极为襄阳市建筑领域专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组织学院师资力量,为提升襄阳市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提供继续教育。
记 者: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教授博士178人,培育国家级、省级人才15人,资助教师赴境内外研修访学240余人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请问学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
马永刚: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进学院事业发展的保证。
尊重人才。在学院大力营造人才氛围,形成学院事业发展依靠人才、努力工作皆可成才、不同岗位均有成才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竞相迸发,人人渴望成为人才,充分彰显人才的地位、作用、存在感、获得感。
用好人才。认真了解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性格特点、专业背景、学科优势、社会资源,让他们在管理、学科科研、社会服务、创新创造等各方面、各领域充分彰显其才能,学院积极搭建平台,当好“店小二”,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大胆尝试、精准定位,让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少走弯路。
善待人才。学院党委要主动关心关爱人才,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要宽容、接纳人才,多一份包容、少一些指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记 者:请问学院如何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马永刚:学院事业发展以党建为统领,认真贯彻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学院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和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学院党委要牢牢扛起管党治党、办学治院的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自觉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任务担负起来。
第三,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院基层组织要立足学校事业新发展阶段,积极融入“圆梦创大,筑梦博点”新发展格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成果创新转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上提供思想引领、人才支撑、氛围营造、体制机制保障,为推进学院事业发展补足精神之钙。
第四,坚持底线思维,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为学院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坚守底线、不越红线,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清廉学院”建设永远在路上。
审核:尹力 李恒威 任强 秦鑫 于博
责编:卜润慧 余芳 秦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