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愿景、发展战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精神,宣传部会同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在校园网开设“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栏目,阐述二级学院“十四五”期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等方面的系统谋划、具体举措与实施方案。今天刊发对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詹玉刚、院长刘克非的访谈。
记者:刘院长您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唐峻所作的报告从10个方面回顾了学校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客观真实,催人奋进。请您简要介绍机械工程学院在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突出成绩。
刘克非:2018年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点成功获批;2019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并于同年顺利通过工程专业认证申请,2021年专业认证自评报告通过审核并接受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委派专家进校考查;基于OBE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院学子在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和全国互联网+大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机械工程学科经过四年建设,于2020年提前一年完成学科排名进位目标;七年间引进博士18人,目前博士总数2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7.54%,获批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4项,到账科研经费超26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90篇,出版专著11部,授权发明专利39项,成果转化20项,转化金额80.2万元;扎实开展基层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支部标准化建设,机器视觉团队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面对突入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院师生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迅速有效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记者:学校党代会报告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评价,不断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刚刚经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如何深化专业认证的理念?如何推进教学评价改革?
刘克非:2017年,学校整体完成了审核评估工作。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学院主动转变观念,顺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在推进专业认证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专业认证理念的认识与实践,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改革:
一是系统性学习研讨,统一认识。定期开展有关专业认证的专题培训,学习认证标准,把握毕业要求制定、落实和评价的逻辑主线,坚守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持续改进这一认证底线。二是做好专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坚持产出导向,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为核心,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形成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通过考核评价证明支撑的有效度。三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理顺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教学委员会、教学系、实验中心、教学办等责任机构组成的校--院--系(专业)三级质量监控体系,设置责任人,针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建立质量标准,制定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落实。四是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从“教师中心、知识导向”转向“学生中心、能力导向”,围绕教学大纲、考核方式、评价标准、持续改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落实“OBE理念进课程体系”到“OBE理念进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省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标志性、突破性成果”,请问学院将如何在特色发展方面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刘克非:一是围绕方向强化学科团队建设。机械工程学科将围绕“装备数字化及系统集成、精密制造与绿色制造、产品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机器人与机器视觉”四个学科方向加大团队建设力度,引进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的教学科研项目优先推荐,团队急需的学科平台优先建设,探索建立以团队为单元的考核模式,促进团队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梯队,加快学科方向的成果汇聚。二是整合资源建设高层次平台。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2个襄阳市重点实验室资源,积累成果联合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构筑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为产出高水平成果提供条件保障。三是加强硕士学位点建设,开展博研联培。按照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重点完善研究生教育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创新教育基地(工作站)的建设,形成一批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成果,培育研究生教育特色,保证硕士专业学位点顺利通过专项合格评估。在机械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基础上,对标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创新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积极申报并确保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获批。进一步深化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积极推进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记者:请问学院在努力突破“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级重大项目”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刘克非:一是摸清压箱家底,重点培育支持。对于持续在某一方向深耕多年且有较好成果积累的项目,如智慧机床误差补偿、管道智能焊接、飞航装备部件精密加工柔性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给予重点培育,积累一批有竞争力的成果,为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或冲击国家级奖励奠定基础。二是深化多方合作,提升成果层次。鼓励支持跨院、跨单位(企校、校校)深入开展项目合作攻关,抓住重大项目申报机遇,发扬“三尽”精神,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现在该领域重大项目的突破。
记者: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请问学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刘克非:其一,制定本学院成果转化扶持政策。实施教师分型管理并制定相应考核办法和扶持政策,调动教师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采取先期重点扶持,形成头雁示范作用,再逐步产生面上效应,形成燎原之势。其二,加大科技成果推介力度。收集整理并精选制作科技成果宣传册和宣传视频,引导支持老师们组团深入企业宣传,或向成果转化机构和公共资源平台推介我院科技成果,畅通企业了解我院科技成果信息的渠道。其三,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遴选一批有转化价值的项目进行孵化,解决初期启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助其健康成长,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记者:詹书记您好,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教授博士178人,培育国家级、省级人才15人,资助教师赴境内外研修访学240余人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请问贵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
詹玉刚:一是持续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力争每年引进2-3名综合素质突出、专业及研究方向契合度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博士。争取多方支持,努力引进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二是引导教师加入相应教学(科研)团队、课程(课题)组。安排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一对一指导帮助,制度性开展教学科研交流研讨,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经过多年努力,争取培育2-3名学科方向带头人和1-2支高水平团队。三是积极搭台建桥。引导支持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竞赛、申报高层次教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创新实践、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培育教学科研成果等,助力教师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四是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全院教师的服务与保障工作。努力做到引导教师有高度,服务教师有温度,保障教师全纬度,营造温馨和谐、拼搏进取的学院文化。
记者:请问学院如何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詹玉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学院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的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维护”、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严明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学术生态、育人生态。第二,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坚持“随(及)时学、随事学”学习制度,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通过理论学习铸忠魂、强担当。认真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培育选树先进典型。第三,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努力建强学院党政班子、党支部书记、中层干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队伍、党员队伍。第四,坚持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完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和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制度,注重抓统筹协调、抓建章立制、抓保障措施,确保学院党委做到“五个到位”。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样板党支部创建。第五,坚持以作风纪律建设为保障。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师生,团结带领师生,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审核:尹力、李恒威、任强、秦鑫、于博
责编:卜润慧 余芳 秦军荣